教学研究

学科研究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教学研究 >> 学科研究 >> 正文

一次强劲的“充电”

发布日期:2024-01-13    作者:姜懿真     来源: 本站原创     点击:

舟山第一小学北校区 姜懿真

   本次研修仿佛给我来了一次强劲的“充电”,特别是五节课例和郑老师的讲座,收获颇丰。也有一种感受,是小伙伴们已经走在前面,而我不知不觉地落在队伍的后端。的确,这一年的研究新伙伴的加入给我们的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,而自己默默产生了让“年轻人”先行的想法,对汉字文化课的思考大不如前。这次的课例呈现,让我感觉我们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,正如现场一位听课老师所说的感受一样,第一期推介会感觉离平常的教学很远,第二期推介会感觉和日常教学离得很近。确实,我们的课程已经和国家课程融合起来,不单是汉字的选择。本次研修心得用几个关键词谈感受。

   1. 突破—自我的突破

   峙琳的这节课因为是第一次观摩,给我带来的震撼还是蛮大的。她竟然可以突破原先的设计思路,重新建构课堂,实现自我突破。我深深佩服的,是峙琳突破自我的勇气,是她的思考力和智慧,以及她的行动力。之前的课是线性结构的课堂,选择代表“人”的成长的汉字贯穿,传递汉字文化。这节课峙琳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加聚焦,给学生汉字文化更系统,造字思维的培养更加凸显。

   益君的改变也人觉得惊喜。她的课堂灵动、自然,和学生贴得很近。只有对教案有足够得剖析,对学情有足够得把握,才能有如此自如的表现,益君也突破了自我。

2. “体验感”——给学生足够的学习体验感

   峙琳的《成长中的“子”》中联系生活经验和造字体验,让学生体会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对父母反哺之情和爱,汉字文化的韵味浓厚,情感体验感强。

   思妙的《跟水去旅行》用精巧的课件动画让学生置身于水的旅行,让“云”“雨”“雹”“雪”动起来,直观感受水的变化,视觉体验感强。用甲骨文造一个成语也让学生感受着丰富的造字体验。

   杨月昕的《鼎》逻辑清晰,课上同样给学生丰富的体验。用小毛笔造字、仿效古人,鼎上留文。让学生对古人造字思维和古人写文思维有初步的感受。

   益君的这节课相对来说学生的体验感少了点,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、讲故事,教师用汉字绘本的方式传授汉字文化,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。是汉字融合绘本比较成功的课例。可是本节课上,教师的一些教学组织形式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体验的空间。比如讲故事时,老师采用课件动画的形式,但是效果缺少了故事情趣,学生没有入情入境。还不如老师第一次执教时,自己讲故事,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。讲完故事后,直接让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,学生对于故事情节还不是很熟悉,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,直接复述有点难度。所以老师还是心急了,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绘本,再试着讲一讲。可能讲故事的体验感会更好。另外故事的思维导图好像看起来比较理性,对于有趣的绘本故事,还是觉得图片式的流程图更符合低段学生的阅读特点。

   3. “学教评一致”

   郑老师的“课程研究的路径思考”讲座高屋建瓴。“学教评一致”部分记得郑老师在几年前讲过,但这次听又成了新知识,真是常听常新。教学目标的明确,证据类型的确定,表现特征的分析、学习任务分析,都需要教师细细思考。从教学目标逆向推演,经学习任务分析,教学目标还需要调整。教师需要质疑的精神,教学设计需要反复叩问自我的过程。

   研究到现在,关于“学业评价方式”的研究还比较少,但我觉得有这么一群敢于突破、创新、改变的伙伴,一定能在两位老师的正确引领下实现新的突破,上一个新的台阶,也许在第三次课程推介会上,我们的教学评价成果能让人耳目一新。


上一条:一点浩然气,千里快哉风